8月11日,由中國作協(xié)主辦四年舉辦一次的“魯迅文學獎”最新一屆的評獎結(jié)果公布,湖南文藝社出版的《山河袈裟》《流水似的走馬》同時獲獎。作為與茅盾文學獎并齊的中國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這一殊榮不只是對寫作者的肯定和鼓勵,也是中國散文界的重大收獲。
《山河袈裟》是作家李修文的首部散文集。書中收錄有《羞于說話之時》《槍挑紫金冠》《每次醒來,你都不在》《長安陌上無窮樹》《青見甘見》《驚恐與哀慟之歌》《義結(jié)金蘭記》等33篇作品,共計20萬字。全書以山河之氣“回到人民回到美”,被廣大讀者和評論家稱為“修文體”。
在《山河袈裟》中,李修文完成了從一個小說家、編劇到散文家的轉(zhuǎn)型和融合,既創(chuàng)新了散文的形式,開闊了散文的意境,又形成了獨有的美學風格和散文質(zhì)感,因此《山河袈裟》在2017年出版上市以后,迅速引起了文學界、媒體和讀者的關(guān)注,被評價為一部“誠懇之書”“有情之書”和“漢語美學之書”。
《山河袈裟》講述的是一群執(zhí)拗卻保有生命溫度的小人物的各種故事,既記錄他們不幸的命運遭際,也展現(xiàn)了他們高貴的尊嚴之美。作家傾注于微小個體的細致體察和深切悲憫,呈現(xiàn)出一種生命熱力,讓人感受到殘酷之外的“有情”——雖然知道坎坷的必然命運,但也要堅持“絕不應(yīng)該向此時此地舉手投降”的信念,構(gòu)成了本書的獨特價值。
作家以誠懇、坦蕩、敬畏的寫作姿態(tài),為普通人的際遇和情感而動容,獲得了讀者的審美信任,并與之達成了堅固的情感同盟。而更可貴的是,不管在哪種體裁的寫作中,李修文都保持著對漢語之美的強烈的感受力和挖掘力,他用中國傳統(tǒng)、中國風格濃郁的辭藻記錄一群有生皆苦的體驗者和遭受現(xiàn)實磨難的親歷者,產(chǎn)生了強烈的震撼力,為散文注入了豐沛厚重的力量。
魯迅先生說:“無窮的遠方,無數(shù)的人們,都與我有關(guān)。”在《山河袈裟》里,李修文重拾中國新文學的初心,“發(fā)出平民的、大眾的、有血氣的聲音”,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珍稀而寶貴的書寫者。
《流水似的走馬》是“草原三劍客”之一鮑爾吉·原野游牧散文新作。游牧文化中,核心價值觀是尊重并匍匐于大自然的腳下卑微生長,豪邁、細膩、單純、寡言、堅韌、忠誠、歌唱與敬畏天地是蒙古人的集體文化特征。
在這部作品中,我們看到了一個作家想靠近,想回去,想留住卻又不得不走出、離開,乃至于放逐的草原故鄉(xiāng)。他用獨特的眼睛在愛撫也在深沉地思索著草原人的樣子,并用筆觸探入到他們的靈魂與內(nèi)心深處。
有評論稱,“鮑爾吉?原野的寫作,在不同時期,都是值得欣賞與研究的樣本。如何保持文字的鮮活度,如何捍衛(wèi)文字的純潔不被腐蝕,從他的文章中可以找到經(jīng)驗。草原上的騎手,半夜睡不著的時候,會起身來到馬棚里,把白馬刷洗一遍,再把青馬刷洗一遍,趁著月光,說不定還會把馬鞍與馬蹄都擦亮……鮑爾吉?原野正是用這種方式,來對待他的文字?!?
總之,這兩部作品都是作家以深情而不凡的書寫,打動了我們這個時代的審美信任,是值得一讀的散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