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新聞事業(yè)蓬勃發(fā)展,在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全黨全國工作大局服務等方面作出巨大貢獻。耀眼成績的背后,離不開無數(shù)新聞工作者的默默付出和努力。“長江韜奮獎”獲獎者更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人民網傳媒頻道特選取那些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的獲獎者,向這些“第一人”致敬。
1. 楊青:首創(chuàng)廣播報道新形式
楊青,女,獲獎時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高級編輯。1993年,56歲的楊青獲得首屆韜奮新聞獎,她開創(chuàng)了我國廣播報道的新形式。
1990年1月23日6點半,在楊青的組織下,中央廣播電臺“報摘”節(jié)目搶發(fā)了記者剛剛從盧森堡發(fā)回的“歐共體掙脫美英控制,決定恢復同中國的關系”的消息,這條新聞獲得了當年全國優(yōu)秀廣播節(jié)目特等獎。
1982年9月,楊青參加了中共十二大報道組。她根據(jù)廣播電臺具有全天播音的優(yōu)勢,提出了大會開幕消息隨著大會進展情況進行連續(xù)追蹤報道的建議。結果,這種全新的報道方式取得了異常理想的宣傳效果。開幕式9點至12點,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共播發(fā)了四次新聞,搶在了其它新聞媒體的前頭,原廣播電視部部長吳冷西隨即肯定了這種方式,要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開設正點新聞,讓聽眾隨著每個小時的報時,一打開收音機就能收聽到重要新聞。這就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正點新聞的由來。
1991年,海灣戰(zhàn)爭爆發(fā),成為世界新聞的焦點。作為定稿人,楊青提出了“重要新聞反復播,最新消息及時播,次要新聞隨時換”的編輯方針,做到每次新聞節(jié)目都有“新”內容,滿足了聽眾急切了解事態(tài)變化的新聞需求。廣電部部長艾知生得知這一做法后,稱贊這種做法“使消息在新聞節(jié)目中滾動起來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滾動新聞”的提法由此產生,并享譽廣播界。
2. 于寧:第一位獲獎的新聞評論工作者
于寧,男,1994年獲得第二屆范長江新聞獎,是第一位獲得此獎項的新聞評論工作者。
于寧從1970年起從事新聞工作,1981年從中國社科院新聞系畢業(yè)后到人民日報評論部工作,從一位普通評論員成長為能獨當一面的業(yè)務骨干和領導干部。他堅持執(zhí)筆撰寫重要言論,1982年-1993年為人民日報撰寫社論、評論員文章共計255篇(其他言論和文章未計算在內),平均每年21篇,為人民日報之最。于寧同志具有較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和較強的理論概括與分析能力。從1985年起,于寧同志連續(xù)10年參加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xié)“兩會”新聞報道,撰寫開幕、閉幕社論,并撰寫多篇專訪、通訊、側記。黨和國家的重大節(jié)日多數(shù)社論,出自于寧之手。這類社論要求高、難度大,他總是反復修改,寫出新意。
另外,于寧還為若干重大歷史紀念日撰寫社論,如紀念遵義會議50周年、紀念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10周年、紀念孫中山誕辰120周年、紀念列寧誕辰120周年、紀念鴉片戰(zhàn)爭150周年、紀念辛亥革命80周年的社論等,展現(xiàn)了較高的政治理論水平和相當?shù)臍v史社會知識。他不但自己擔負了大量的寫作任務,還為其他同志的文章做了大量修改、把關工作。他善于創(chuàng)新和注重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評論人才。
此外,他還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的兼職副教授,講授新聞評論課程并指導研究生攻讀碩士學位,為培養(yǎng)新聞人才盡心盡力。
3. 李樹田:第一位獲獎的對外廣播工作者
李樹田,男,1998年,59歲的李樹田獲得第三屆韜奮新聞獎,是第一位獲得此獎項的對外廣播工作者。
從六十年代初進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幾十年如一日,勤勤懇懇,兢兢業(yè)業(yè),李樹田把全部精力貢獻給了我國對外廣播事業(yè)。
李樹田中、英文功底較厚,知識面較廣,講政治,作風認真,一絲不茍,長于在思想內容和語言文字上把關,多年來堵錯糾錯不計其數(shù),甚至經常發(fā)觀并補救外國專家改稿中的紕誤,在確保安全播音方面,功不可沒。
李樹田早在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就曾首創(chuàng)《祖國各地》和《每周一歌》等兩個專題節(jié)目,后來又陸續(xù)開辦《學中國話》(1976)、《逐句學話》(1986)和《成語故事》 (1988)等對外廣播漢語教學講座節(jié)目,負責編寫教材和廣播講稿及節(jié)目制作,并從1986年起,親自主持播講,在這塊土地上一直躬耕,傾注了大量心血,成績斐然,在臺內工作人員中,在國內國外聽眾中,頗受好評。
二十多年里,在審定其它專題節(jié)目稿件的同時,李樹田舉辦各種類型漢語教學講座共計35期,學員累計約近十萬,來自各行各業(yè),遍布世界各地,可謂“桃李滿天下”;編寫教材七種,審校一種,約90萬字,有的曾被外國大、中學校用作輔助教材。1987年,李樹田作為正式代表出席了第二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加入了國際學術團體——世界漢語教學學會。
4. 張曉愛:第一位獲獎的少兒新聞工作者
張曉愛,女,1998年,52歲的她獲得第三屆韜奮新聞獎,是第一位獲得此獎的少兒新聞工作者。
張曉愛1969年大學畢業(yè),從事記者、編輯工作近30年,獲獎時任北京電視臺副總編、高級編輯。她無論是在廣播電臺做記者、編輯,還是在電視臺從事策劃、編導、撰稿等工作,始終堅持正確導向,善于開拓進取,勤奮努力,忘我工作,顯示出良好的思想作風、很強的敬業(yè)精神和業(yè)務能力。1996年被全國少工委授予全國一級“星星火炬”獎章,1997年被授予“全國優(yōu)秀兒童工作者稱號”。
1988年,她被調到北京電視臺組建青少部,先后擔任青少部主任、電視臺副總編,主管文藝、戲曲,社教、電教、青少、動畫六個主要編輯部門的工作。她參與策劃、制作了大量精美的電視節(jié)日,是首都電視界、青少年教育界一位較有影響的編導。
張曉愛組建的北京電視臺青少部,在全國電視同行中,率先推出每天一小時全新的少兒電視節(jié)日《七色光》,成為全國地方電視臺中播出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獲獎最多的優(yōu)秀少兒電視節(jié)目之一。爾后,這一節(jié)目又從單一的幼兒節(jié)目,發(fā)展成幼兒、小學、中學、青年等不同年齡段的青少年系列節(jié)目,為青少年電視節(jié)目開辟了一個嶄新的天地,不僅受到首都少年兒童的喜愛和少年兒童教育工作者及廣大觀眾的好評,而且在全國地方電視臺產生了較大的連鎖反應,全國地方電視臺紛紛建立起青少部,專門為全國小朋友們生產電視節(jié)目。
5. 葉研:第一位報道科考隊到達北極點的記者
葉研,男,2000年,48歲的葉研獲得第四屆范長江新聞獎,時任中國青年報新聞采訪中心副主任,他是中國最先報道科考隊到達北極點的記者。
葉研1971年參加新聞工作,他被人稱為“三極記者”,去過北極、南極和珠峰地區(qū),他也是中國新聞界第一個報道科考隊在南極越冬的記者,發(fā)在《冰點》等處的4萬字報道,視角獨特,讓人記憶猶新。他1985、1986年兩次趕赴老山前線,多次通過炮火封鎖區(qū)和“生死線”,進入前沿陣地乃至作戰(zhàn)現(xiàn)場采訪。他赴湯蹈火,采訪過大興安嶺火災,參加并參與指揮了1998年的長江抗洪報道,同時還是第一個去南沙采訪的軍外記者。另外,他關于南極格羅夫山的報道,“駝峰航線”、“高黎貢山”的報道,都是非常有價值的新聞。
葉研始終以嚴謹?shù)膶W習態(tài)度對待新聞采寫工作,重視對采訪領域專業(yè)知識的積累,并且多年來不懈地進行新聞理論的探索。他為中國青年報撰寫的《B日快速反應計劃》、《關于重大災害、突發(fā)事件報道的操作方案》等,可以說是對年輕記者進行職業(yè)化操作訓練的規(guī)范教材,對報社處理一些突發(fā)性事件、災難性事件的報道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6. 呂巖松: 第一位報道我駐南聯(lián)盟大使館被炸的記者
呂巖松,男,2000年,年僅33歲的呂巖松獲得第四屆范長江新聞獎,他是第一位報道我駐南聯(lián)盟大使館被炸的記者。
呂巖松獲獎時為人民日報社國際部主任編輯(記者)。派駐莫斯科工作期間,他參與報道了“八·一九政變”、蘇聯(lián)解體、獨聯(lián)體成立、俄美簽署第二階段裁減核武器條約等重大歷史事件,并獨家采訪了葉利欽?;貒髶螘r政記者,撰寫了數(shù)十篇國際評論文章,并組織了一些重大專題報道。
科索沃戰(zhàn)爭打響之前,呂巖松多次深入科索沃腹地采訪沖突雙方的武裝人員,甚至鉆進科索沃大山里直接采訪了對中國新聞記者極不友好的阿族“科索沃解放軍”。他發(fā)回的數(shù)十篇關于南斯拉夫政局的分析、評論文章,成為人民日報國際報道的閃光亮點。科索沃戰(zhàn)爭期間,他第一個詳細報道了我駐南聯(lián)盟使館被炸事件,第一個發(fā)回了確認我3位記者為國捐軀的消息,第一個發(fā)回烈士的現(xiàn)場遺照,第一個準確報道北約使用了5枚導彈。1999年12月,南聯(lián)盟總統(tǒng)米洛舍維奇向呂巖松頒發(fā)“南斯拉夫之星勛章”,高度評價中國記者為發(fā)展南中關系所做的貢獻,尤其是在中國大使館被北約襲擊后表現(xiàn)出的勇敢精神和卓有成效的工作。
呂巖松先后被人民日報編委會記大功表彰一次,被中宣部授予“優(yōu)秀新聞工作者”榮譽稱號,被評為第十屆中國十大杰出青年并當選了全國先進工作者。
7. 馬國力:第一位獲獎的體育新聞工作者
馬國力,男,2002年,49歲的他獲得第五屆范長江新聞獎,是第一位獲得此獎的體育新聞工作者。
自1982年以來,馬國力一直從事電視體育報道工作,為中央電視臺體育報道從小到大、確立全國領先地位做出了貢獻。1989年首創(chuàng)《體育新聞》欄目;1990年亞運會首次建立演播室直播“包裝”節(jié)目的模式并沿用至今;1991年創(chuàng)立中國第一個常規(guī)性體育欄目《體育大世界》;1992年巴塞羅納奧運會上主持直播中央電視臺第一個直播談話節(jié)目《奧運沙龍》,開創(chuàng)記者擔任主持人的先河;1994年領導策劃了廣島亞運會的報道,將全部制作中心首次設在海外,使中央電視臺的體育報道進一步走向世界;2000年悉尼奧運會創(chuàng)造出現(xiàn)代化的報道模式,將奧運比賽公共信號與體現(xiàn)獨家形象的單邊信號進行了緊密結合;2002年世界杯上創(chuàng)立中央電視臺獨特的報道方式,開中國電視歷史先河。
馬國力不斷學習國外先進的節(jié)目制作方法,不停思索中國體育電視的發(fā)展方向,使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成為亞洲最成功的體育頻道,也使得他本人成為這個領域中的專家。
2000年3月,英國《日報》評選“20世紀對世界體育影響最大的50人”,馬國力名列其中,這是中國的惟一入選者,在亞洲地區(qū)也僅有兩人入選。
8. 朱海燕:第一位獲獎的鐵路新聞工作者
朱海燕,男,2004年,47歲的他獲得第六屆范長江新聞獎,是第一位獲得此獎項的鐵路新聞工作者。
朱海燕1983年任《鐵道兵》報記者,1984年后歷任《人民鐵道》報記者、首席記者,獲獎時任中國鐵道建筑報總編輯。
除臺灣外,朱海燕走遍了全國所有省區(qū)市,走完全國7.3萬公里鐵路線,行程100多萬公里。京九鐵路建設中,他24次下京九;南昆鐵路建設中,他12次下南昆。蘭新鐵路、內昆鐵路、渝懷鐵路等各個鐵路建設工地都留下他的足跡。他寫下700多萬字的新聞作品,60多次獲國家和省部級新聞獎。特別是1998年獲第三屆范長江新聞獎提名獎后,他戒驕戒躁、與時俱進、奮發(fā)努力,1999、2001、2002、2003年又4次獲得中國新聞獎。2003年,報告文學《深秋揮淚送穆青》,獲得中國新聞獎副刊金獎。他獲得包括中國新聞獎、“五個一工程”獎、中國報告文學獎在內的10項全國性大獎;9次獲中國產業(yè)報協(xié)會新聞一等獎,8次獲中國產業(yè)報協(xié)會新聞二等獎;19次獲中國鐵路新聞一等獎,6次獲中國鐵路新聞二等獎,1次獲廣東省新聞一等獎。
在青藏鐵路一期建設中,朱海燕連續(xù)8年戰(zhàn)斗在3000多米的高原上,寫下百萬字的新聞作品,同時也是第一個報道青藏鐵路二期工程的記者。在抗擊非典的報道中,朱海燕多次到一線采訪,寫下20多篇通訊、消息和15篇系列評論,共7萬多字。2003年7月,他被中宣部和中國記協(xié)授予“全國新聞界抗擊非典新聞宣傳優(yōu)秀記者”榮譽稱號。
9. 韓小蕙:第一位獲獎的文學副刊編輯
韓小蕙,女,2004年,她獲得第六屆韜奮新聞獎,是第一位獲得此獎項的文學副刊編輯。
韓小蕙1982年畢業(yè)于南開大學中文系,同年進入光明日報社。做過校對、檢查、總編室夜班編輯、文藝部副刊編輯,獲獎時為該報“文薈”副刊主編。
韓小蕙1985年開始文學副刊編輯生涯,她的目標是把“文薈”副刊做成全國最好的副刊。為此,她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她采訪了全國上千位知名作家學者,成為一部活的“當代作家詞典”,并通過熱心的服務把名家“拉入”寫作陣營。著名作家李國文就稱自己是“被韓小蕙培養(yǎng)出來的散文新星”。她發(fā)起的“永久的悔”無獎征文活動得到全國學者巨擘們的響應和肯定,學界泰斗季羨林先生,一天之內就寫完了4000多字的文章,題目就叫做《賦得永久的悔》。季老還附來信箋,夸贊題目“出到人心里去了”。
韓小蕙說,“機會只給訓練有素的頭腦”。針對文學的低俗化,她最早寫出《女性隱私文學悄然涌動》和《文學呼喚崇高》;針對有些作家嚴重脫離社會生活,她頂住壓力,屢次大聲疾呼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回歸。針對全國紛紛削減文學副刊,她及時詰問《文學副刊緣何日漸消瘦》,此文受到中宣部重視,后召開行業(yè)會議專題研討。在社內,韓小蕙是位默默耕耘的編輯;在社外,她是文學界人士眼中“有內涵的記者散文家”。新聞界對她亦厚愛有加:北京電視臺曾以《中國母親》為題,為她拍攝了一部20分鐘的電視記錄片;《北京晚報》整版介紹了她的事跡?!秱饔浳膶W》等多家雜志都專文介紹過她。
臧克家老人曾評價說:“小蕙同志是活躍在文學界和新聞界的作家、編輯與記者。她勤奮刻苦,有所追求,佳作迭出。她使命感、責任心強,敢于抨擊丑惡,仗義執(zhí)言?!敝u論家雷達曾說:“大家都說她敬業(yè),多年來一直兢兢業(yè)業(yè),編發(fā)了一篇好稿子比自己寫了一篇得意文章還興奮,所以她得到文化界的高度評價。”
10. 舒斌:第一位獲獎的網絡媒體人
舒斌,男,2009年,41歲的舒斌榮獲第十屆“長江韜奮獎”韜奮系列獎,時任紅網董事長、總編輯,他是湖南省當年唯一獲得長江韜奮獎的新聞工作者,也是我國網絡媒體創(chuàng)辦以來首個獲得長江韜奮獎的新聞工作者。
在2009年11月8日新中國第十個記者節(jié)來臨之際,獲獎的舒斌還曾通過人民網傳媒頻道刊發(fā)獲獎感言,他說“感謝所有給予過我?guī)椭娜藗?,我的得獎,不僅是我個人的榮譽,更是中國網絡媒體走向成熟,成為主流的見證。網媒的明天更美好!”
2000年11月,舒斌負責籌建省級重點新聞網站——紅網。網站于2001年1月開通試運行,5月31日正式開通。紅網在他的領導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八年間發(fā)展成為在國內重點新聞網站中唯一一個率先并連續(xù)五年實現(xiàn)贏利的新聞網站,綜合影響力穩(wěn)居全國新聞網站前列,成為在全國以及海外頗具影響的中國知名網站。
舒斌同志一直擔任網站的總經理、總編輯,2008年始任董事長。他思想敏銳,勇于實踐、富于創(chuàng)新,在內容、品牌、體制機制等方面大膽探索,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地方新聞網站發(fā)展新路,紅網成為地方新聞網站學習和效仿的一面旗幟,并先后被評為“中國最具影響力新聞網站”、“中國最具影響城市門戶網站”、“ 中國十大創(chuàng)新傳媒”。
舒斌還先后創(chuàng)辦了《紅辣椒評論》、《百姓呼聲》、《愛心家園》、《紅網訪談》等一大批欄目。由他策劃主編的《紅辣椒評論》連續(xù)三年被評為“中國互聯(lián)網站名牌欄目”,2007年被評為“第十七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栋傩蘸袈暋烦蔀辄h委、政府與人民群眾溝通的一座新型橋梁,2008年榮獲“第十八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稅坌募覉@》欄目獲得首屆“湖南慈善獎”。
知識鏈接>>
長江韜奮獎簡介:
長江韜奮獎,是經中央批準常設的全國優(yōu)秀新聞工作者最高獎,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組織評選。該獎項為2005年根據(jù)中央關于《全國性文藝新聞出版評獎管理辦法》精神由范長江新聞獎和韜奮新聞獎合并而來,每兩年評選一次,每屆評選20名獲獎者(其中長江系列10名,韜奮系列10名)。
范長江新聞獎作為長江韜奮獎的前身之一,于1991年設立,是由中國記協(xié)組織的全國中青年記者評選最高獎。最初每三年評選1次,從1998年開始,每兩年評選一次,截至2019年共評選了十五屆。范長江新聞獎前三屆每屆評選獲獎者10名,提名獎30名。從第四屆評選開始,不再設立提名獎。從第七屆開始改稱長江韜奮獎·長江系列。
韜奮新聞獎作為長江韜奮獎的另一前身,設立于1993年,由韜奮基金會委托中國記協(xié)組織評選,是獎勵全國新聞編輯、新聞評論員、新聞類節(jié)目制片人、校對等新聞工作者的最高獎。每兩年評選一次,截至2019年已評選十五屆。韜奮新聞獎前三屆每屆評選獲獎者10名,提名獎30名。從第四屆評選開始,不再設立提名獎。從第七屆開始改稱長江韜奮獎·韜奮系列。